Wednesday, April 11, 2007

Washington DC 印象


去DC没碰上好天气,早晨下雪,大风呼啸,太阳躲避。而我的装备里没有帽子跟手套,耳朵冻肿,手指冻僵,双脚起泡,这是玩DC的代价,不过真的很值。

美国的首都果然与纽约有着天壤之别,没有逼辄的高楼,少了花哨的商业气氛与太过随意的自由艺术气氛。华盛顿呈现出的是大气、恢弘与开放的态势。这点北京虽有意,但还差了那么一点点。(我总是很遗憾这个,试想如果当年旧北京的城墙保存完好,今日的北京城该是多么宏伟的架势,任你DC有长池相拼,也不及护城河来的源远流长。只可惜,只可惜啊,咱的都毁了。关于这点,《城祭》比我讲得好。


上学的时候就在建筑史课上学过这个倒“T”型的区域,简单的黑白平面图,寥寥的两三张小照片,如今亲临其境,感觉竟是那般得不同。华盛顿国家广场的面积远远超出预料,建筑各种范式的结合,统一而富于变化,加之"T"型区域下部的自然景观塑造,给人的感觉此地非美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莫属。怎么写着写着不像游记,倒像设计说明了,呵呵。

Anyway,那就接着写设计说明吧。方便国内的朋友使用。

以Washington Monument为中心,整个规划呈一个隐形的东西向十字架状,我不知道Tidal Basin是人工湖还是天然湖,不过就此规划来看,应该是个天然湖,规划者不愿意破坏这一景观,而使得十字架有了个破洞。十字架的四个顶点就是四个必去的land mark--United States Capitol, Jefferson Memorial, Lincoln Memorial, White House. 全都是白色的古典建筑。延States Capitol往西至Washington Monument止是两排博物馆区。而从Lincoln Memorial往东Reflecting Pool两边都是纪念区。States Capitol跟Lincoln Memorial前各有一个对应的pool,但形状不同。





这个广场给我了五点极深的印象:

其一,宗教性。如同许多教堂的建筑格局,除了向上伸展的歌特式与高高的十字架,几乎每个教堂的平面图都近似一个十字架,甚至就是一个十字架。这点在这个国家广场上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更有趣的是,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到这里参观States Capitol, Lincoln Memorial等等建筑,如同一部潜在的宗教朝圣画卷。而他们朝圣的就是由林肯以及其后来者提出的“天赋人权”,也就是被人称作的“美国的公民宗教”。

小插曲:在Lincoln Memorial大堂里,一个父亲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女儿站在林肯像前,父亲搂着较小的女儿跟她讲林肯的故事,话语很简单,他说,在林肯之前,奴隶们是没有自由的,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度,让所有人都获得了平等。小女孩听着心不在焉,老想逃出爸爸的手臂,但那一刻,我却非常得感动。

其二,平权性。国会跟白宫是分开的,广场是十字架式,四点对立的,有权利制衡关系,二战纪念碑的四周一定要镌刻所有州跟占领地的名字。跟咱们国家的一党专政不同,我们的故宫,是中轴线,南北向,中心制的。

其三,开放性。以Washington Monument这个高耸云霄的方尖碑为中心,整个区域呈十字放射状展开,没有城墙的阻隔,与西方人开放的天性契合。在我们首都北京,紫禁城的层层高墙,壁垒森严地与一切平民阻隔开来,既暗含天子之尊不可侵犯,也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相关,我们喜欢关起门来解决自家的事情。就天安门广场而言,因为自天安门向下延展的轴线不够长,下角有被毛主席纪念堂封死,两边的大会堂与革命历史博物馆把东西两侧挡住,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四合院,完全丧失了开敞的感觉,当然这也具备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特权的特点。

其四,艺术性。就整个国家广场的建筑来说,古典与现代结合,加之众多的艺术博物馆,琳琅满目,一路走来,竟不知该往何馆而去。正应了灯柱上悬的标语“too many museums, too little time”。

其五,纪念性。这里共修了美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四位总统的纪念建筑,华盛顿、林肯、杰斐逊、罗斯福。有一战、二战、越战、韩战这些美国参与过的战争纪念碑,让人缅怀历史的兴胜与衰败、光荣与梦想、胜利与死亡。没准在过几年,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纪念碑也要耸立于此,只是不知道位置还够不够。









以上是我对华盛顿国家广场的看法与体验。




美国国家大草坪的3个百年规划 zz http://blog.suqian.gov.cn/?214/action_viewspace_itemid_1002.html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规划设计而建设的首都。1790年,为了发展当时美国南方经济,平衡南北方利益矛盾,国会决定将首都迁到南北方中间某地。华盛顿总统在以国务卿杰佛逊为首的3人小组协助下,选中了波托马克河与安那科斯梯亚河交汇处,并由法国人皮埃尔.郎方进行规划设计。1791年,皮埃尔.朗方在市中心规划一块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较窄的国家广场,并把这一广场作为专为民众设计,供市民散步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在国家广场的两侧,主要布置国家办公建筑。为开徜上空视线,华盛顿总统还特别规定:所有建筑均不得超过13层的高度。不久发生的英美战争和国内战争,破坏了华盛顿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延缓了华盛顿的城市建设进程。战争结束后,1900年,来自密歇根的参议员詹姆斯.马克林被任命为首都规划委员会主任。根据首都建设的现实需要,他于1902年完成了马克林计划。马克林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且充分实现了皮埃尔.朗方当年的设想。该计划决心让国会大厦直到方尖碑一带完全变为绿地。于是,已经延伸到国会大厦前的铁轨被拆除了,在国会大厦以北新建了联邦火车站,草坪一直延伸到波多马克河边。计划还明确了在大草坪边建设必须得到华盛顿当局的严格审批。国家大草坪于上一个世纪30年代完工。她东起国会大厦的台阶下,西止林肯纪念堂,东西长3200米,绝大部分地段宽度200米,最开阔处500米,最窄处150米,中部向北延伸到白宫南北两侧,正中间耸立着全城最高的地标——方尖碑即华盛顿纪念碑。沿南北两侧的是独立大道和宪法大道,众多的国家机关,纪念雕像和博物馆沿路一字排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国家大草坪。针对国家大草坪周边景观美化不足和现有设施陈旧等状况,200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出台一项新规划,决定对大草坪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同时对两侧的建筑作出更详细的规划,以适应每年2500万观众、游客的需求。翻修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成。相信翻修后的美国国家大草坪会更具魅力,九泉之下的首任规划师皮埃尔.朗方也一定倍感欣慰。

2 comments:

  1. 看了你拍的照片,有所启发。。。纪念堂/Capital Hill 这种建筑用黑白来拍效果好多了,更有震撼力。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