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极其缺钙,两岁了还不会走路,所以都发育到嘴巴上,说话倒是异常的早,半岁就吐字清晰,让大人们很是惊奇。
我都六七岁的样子时,因为长期缺钙导致膝盖支撑不了体重的,上楼梯动不动就跪下去,以至于膝盖总是黑红黑红,不是紫药水就是红药水,难看极了。
其实打小外婆跟母亲就开始想法子给我补钙了。那时有种钙片的玩意,可是吃多少吃都不见效果,其实照现今的说法,就是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吸收,所以吃了也白吃,不过急病总是乱投医。那时经济紧张,物资匮乏,也弄不到什么好东西,倘若真是碰巧了也倒好,所以任何可能的方式都不可以错过。倒是农村的孩子更舒爽些,抱着家里的小绵羊,不尽的奶水滚滚来,各个都长得有白似红,活蹦乱跳的。
在钙片的轰炸下,我仍旧只能在地上爬来爬去,大姨更绝,说鱼含钙质多,当务之急应该多捡些鱼来吃,可那时尚小,如何吃得刺多扎嘴的鱼,于是乎她们就合计起来,从海鱼中搞出鱼油,我是不知道她们如何制出来的,但母亲说,我吃得口吐飞沫,我们家乡话俗称“rua”,(打不出这个字来)实在是惨不忍睹,想想看,要你一口一口吞鱼油,多腥臊啊!大姨实在看不下去,此法只好作罢。
后来母亲发现有鱼松可卖,甭管它是不是物有所值,反正沾着鱼了,吃起来又不费劲,多吃总是好事,于是我的三餐饭食里就多了一样。那时的鱼松跟现在的可不一样,一颗颗的,呈很小的球状,油自然很多,但香香甜甜,我最喜欢把它拌在稀饭里,什么都不要,就这个完全可以吃掉一碗稀饭。当然,我身体里的钙不知道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吃了许多鱼松的缘故,竟然也长了起来,反正两岁半的时候会走路了,此后虽然摔跤不断,但终究突破了1米6的个头,没有让俺妈失望。
什么短腿,鸡胸,我妈用来吓唬我的可怕的症状也没有表现多少在我的身上,不过我可能神经过敏地认为我必定有点鸡胸,因为我觉得心上的那块骨头还是过于突出,朋友笑称是因为我瘦,是吗?反正这年头,模特们都长得尖嘴猴腮,皮包骨头似的,叫做有“骨感”,我凸出的骨头只能加深我的骨感,既然符合时代的审美观,我还发什么愁。
鱼松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妈妈后来给我换了口味,猪肉松,黄黄的,毛茸茸的,软棉香甜,比吃猪肉要容易地多,连嚼都不需要了。
在北京的王府井闲逛时,发现有家不起眼的小店,全是卖肉松的,一进店里,香味直钻进鼻子,躲都躲不掉。柜台上有很多可以随便品尝的样品,我跟全mm,吃了个遍,又不好意思吃白食,落人口实,倘若是个上上海人开的店,我们这样出去还不被他们唾沫星淹死,只好转来转去准备选上一瓶,真叫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口短。这里的肉松品种实在太多,光猪肉的就几十种,有时有太多选择也是痛苦,闭着眼,随便拿了两罐,我们就心疼得掏钱了。肉松原来这麽贵!想到小时,母亲把鱼松,肉松给我当饭时,必是花了大血本,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现在大洋这边,没见到超市有肉松卖,后悔离京前竟然忘了带上两罐。只好自己DIY了,不过论风味、看相、质感都比不上那家店里的成品,但也能令老公赞赏,老公的师姐喜爱,说明还算有吃头,遂将食谱抄之如下,有此好同僚可互相切搓,以臻于完美。
食谱一:
材料:
猪肉二磅(有肥有瘦的腿肉)、細白糖四汤匙、油六汤匙、醬油二汤匙、盐一茶匙、酒一汤匙、葱姜少許。
做法:
盐、葱、姜放入水中煮开,肉放入闷至肉纤维略松软(放入高压快锅中最理想)
熟肉取出待涼去其肥肉、中心大骨,即可順其肌紋撕成丝。
中火將四汤匙油燒熱,肉丝倒入翻炒
糖、醬油、酒、半杯煮肉之高湯混合融化,倒入與在鍋中炒的肉絲中繼續翻炒,至佐料和肉絲混合均勻
剩余之油倒入烤盘中,炒过的肉倒入鋪平,烤箱温度开至300F(转换成摄氏度大概在150左右),烤時需经常取出翻动,以免表面烤焦,至汁完全收干,肉呈金黃并略酥即成。
( 我烤得稍微有点过,不够酥软,但很有嚼头)
以上的需要烤箱,下面的可供没有烤箱的朋友参考,我没试过,如果有试的,可交流一二。
猪肉松
原料:猪肉500g,酱油15ml,盐1.5g,白糖50g,姜片3g,葱10g,料酒5ml,味精少许。
将瘦肉洗净,切成小方粒,置于旺火中煮沸,然后加入酱油、盐、料酒、葱、姜,改文火煮5到6个小时,待汤汁稍干后,用铲子将肉撵碎。
平底锅置于文火上烧热,用慢火不断炒拌,待其成为不含水分的细碎肉末时,加入白糖、味精、酱油等调味,炒至肉粒发松时即成。炒肉松时切忌大火,以免烧焦而有苦味。
Wednesday, October 26, 2005
武汉鲜豆皮
这几天肚子里的谗虫又在做怪,好像天天对我叫着:“豆皮,豆皮!” :)...... 弄得我心神不宁起来。
我又想念大学校门外的那家绿洲小店烧的豆皮,想到我曾借回武汉开会的机会专程跑到那里,她却因装修而暂时停业。今年暑假回汉,忙忙碌碌,竟也没得机会到武昌,倒是去了老通城,谁想到人家已经把楼下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中国电信,仅剩楼上那点地方维持生意,而且晚上七点后竟然不营业,结果还是空腹而归。唉!武汉小吃已然落寞,想人家四川人把馆子都开到世界各地了,弄得好像中国就只有川菜似的。叹息之余,唯有靠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催着Paul到fish market抱了袋糯米回来,没有买到五花肉,Paul说就用前天包饺子剩下的肉馅来作料吧,条件有限,也只能如此。
Paul,肉食动物,当然也是我们家中的烧肉高手,馅料由他一人承办完成。出锅的时候很香呢,我尝了一下,觉得就这么吃其实也很棒,让他着实得意了很久。
糯米的准备就欠妥帖,最好的方法是隔水蒸。可是我们忘记了一个关键步骤:泡糯米。在我们可怜的迷你电饭堡里架上它自带的唯一的蒸阁,将糯米铺上去,期待了两个多小时,发现下层熟了,上层仍是生的。无奈只好直接倒进电饭堡像蒸饭一样蒸它了。最后出来的糯米过于湿,不能颗粒毕现,很是遗憾。
馅料基本准备停当,开始烫饼皮。到油放、面浆、鸡蛋、翻面,加糯米、加馅料,煎烤、换面、装盘。
其间遇见翻面挫折,反正锅盘并用,倒也成功了。跟paul一起连声感叹:如果我们能有齐全的厨具就好了!为什么美国的厨具卖那么贵啊!
看着金黄的豆皮,食欲激增,我觉得这顿饭,至少比平时多吃了二两。
注:下图为第二天的成品,因为第一次糯米太湿的缘故,放在冰箱一夜后,水分跑掉,制作更方便美观了。
我又想念大学校门外的那家绿洲小店烧的豆皮,想到我曾借回武汉开会的机会专程跑到那里,她却因装修而暂时停业。今年暑假回汉,忙忙碌碌,竟也没得机会到武昌,倒是去了老通城,谁想到人家已经把楼下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中国电信,仅剩楼上那点地方维持生意,而且晚上七点后竟然不营业,结果还是空腹而归。唉!武汉小吃已然落寞,想人家四川人把馆子都开到世界各地了,弄得好像中国就只有川菜似的。叹息之余,唯有靠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催着Paul到fish market抱了袋糯米回来,没有买到五花肉,Paul说就用前天包饺子剩下的肉馅来作料吧,条件有限,也只能如此。
Paul,肉食动物,当然也是我们家中的烧肉高手,馅料由他一人承办完成。出锅的时候很香呢,我尝了一下,觉得就这么吃其实也很棒,让他着实得意了很久。
糯米的准备就欠妥帖,最好的方法是隔水蒸。可是我们忘记了一个关键步骤:泡糯米。在我们可怜的迷你电饭堡里架上它自带的唯一的蒸阁,将糯米铺上去,期待了两个多小时,发现下层熟了,上层仍是生的。无奈只好直接倒进电饭堡像蒸饭一样蒸它了。最后出来的糯米过于湿,不能颗粒毕现,很是遗憾。
馅料基本准备停当,开始烫饼皮。到油放、面浆、鸡蛋、翻面,加糯米、加馅料,煎烤、换面、装盘。
其间遇见翻面挫折,反正锅盘并用,倒也成功了。跟paul一起连声感叹:如果我们能有齐全的厨具就好了!为什么美国的厨具卖那么贵啊!
看着金黄的豆皮,食欲激增,我觉得这顿饭,至少比平时多吃了二两。
注:下图为第二天的成品,因为第一次糯米太湿的缘故,放在冰箱一夜后,水分跑掉,制作更方便美观了。
Saturday, October 22, 2005
我的观影记忆(八)沧桑的甜蜜蜜——不仅仅是爱情
以前写得一篇旧文,如今读来又怀念起这部电影了。
看到有个评论家说,《甜蜜蜜》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爱情片,它的主要特征是爱情至上,它的理念是:爱情可以超越一切。诚然,这当然是一部爱情片,细数故事内容,我们看到黎晓军与李翘的曾经沧海;晓军与小婷的无疾而终;李翘与豹哥的生死与共;晓军姑姑对william永远的梦中幻想;以及卤煮味与芥兰的真心相依,将世俗间的种种爱情那么生动地展现在你眼前,但在我的心中,不仅仅是爱情。
1986年3月1日,好遥远的过去啊!隆隆的火车声,黎晓军与李翘背靠背地坐在开往香港的列车上,到站,两个人,一前一后,一东一西,并不相识,也不曾注意。凄凉的背景音乐响起,黑白的影调,黎明穿着蓝布袄子,笨拙地登上电梯,我相信这绝对是一部很sad的电影。
命运的巧合让两人在麦当劳再次相遇,于是有了后面的故事。黎晓军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感受大概会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吧。记得我刚刚从一个小城市考进武汉的一所大学时,宿舍里的姐妹们在武汉出游的第一站居然就是麦当劳。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红黄耀眼的装饰,麦大叔傻傻的笑容,我站在柜台前,看着电子牌上闪烁着的五花八门的套餐名称,听着销售员不停的催促,那手足无措的慌张,于是急忙点了个“巨无霸”了事。谁知实在是吃不惯,最后只能扔掉,我还记得那份套餐是19.80元。我们也和黎晓军一样,土土的着装,傻乎乎没见过世面的外乡人,说不定那时的销售员还会暗笑我们这些乡里人呢,只是我们还不至于像晓军那么可爱,拿了麦当劳的纸片给自己的女朋友写信。
黎晓军和李翘,一个憨厚淳朴,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并没有远大理想却脚踏实地,一个目标宏伟却总是命运不济;一个看似懦弱实则坚强,一个外表倔强却感情脆弱;一个甘愿被盘剥一个盘剥地理所当然;但他们却都很善良。在那样的境遇下,那样的一段爱情。
关于李翘:
不要看不起李翘的算计,她的虚荣,我们很多人不是也跟她一样吗?想方设法要到好的地方去,到了那里就要拼命地掩藏自己的出身,怕被别人瞧不起,怕被别人说是乡下人。李翘说:“香港有1/5都是大陆人,其实满街都是,只是他们不说话你不知道。”其实北京、上海、武汉,又有哪个大城市不是这样呢?不过,也只有在外漂泊过的人才能深深体会那种无法融入其中的孤独与自卑。而要融入这个新环境,首先要逾越的就是语言。我当年也曾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武汉话烂熟于胸,好像这样自己就永远不是外地人了。
今天,当我衣着光鲜地走在北京街头,再也不会有怀疑的眼光投向我,再也不会有不屑的话语抛向我时,我却并没有感到内心的温暖,而偶然飘入我眼里的那些曾和我一样刚刚从乡间走进城市的土土的人却让我倍感亲切。
李翘的梦想是:既然好容易出来了,就要混个人样,要发财,要买自己的房子,要过上比大陆强得多的生活。为此,她不辞辛苦,找准一切可以致富的机会,却往往事与愿违。但是她始终是个自信的人,是个勤劳的人,是个有胆量的人,是个不服输的人。不管她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近十年的漂泊中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依然钦佩她。
关于黎晓军:
我们看见了他从一个憨憨傻傻的大陆来港的打工仔到稳重自强的成熟男人的过渡。黎明的演技当然还比不上张曼玉,但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气质吧,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这也是我认为黎明演过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黎晓军没有伟大理想,只是想把无锡的女朋友接来。为此,他也是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住的环境很差,却还在给女朋友的信中那样描述:我住的房间很好,光线充足,晚上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他的话语与镜头展现的画面让影院里有的人笑了,但我却心酸得不行。想想那些在外面跑的人写回的家书大抵是这样的吧,因为怕亲人为自己担心啊!不知道陈导有什么样的阅历,能够抓住这么点滴的让人心动的细节。
黎晓军不像李翘有那么多赚钱的花样,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却最终实现自己的心愿,将女友接来香港,可是没想到结局还是最后的分手。因为很多事情都回不去了。
黎晓军甘心被李翘盘剥,因为害怕孤独,因为李翘是他在香港的唯一朋友,李翘又何尝不是呢?黎小军看上去很懦弱,可实际上却软得韧性十足,也是个有勇气的男人。他能够忍受生活的艰辛,毫无怨言,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在明确自己的感情后,又能勇敢面对,毅然决然与小婷分手,决不欺骗自己和别人的感情,他应该是个很诚实的人,可惜这种品格在今天很难找了,也许就是因为难得才越发可贵吧。
关于爱情:
虽说我的副标题是“这不仅仅是爱情”,但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个爱情片,至少它让我更加肯定一点:相爱的人应该在一起。黎晓军与李翘的爱情,那么朴实自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孤独的心就这样碰到了一起,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要死要活;也不是谁为谁奉献全部,无私伟大。第一次的分手理由很简单:“我来香港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第二次,也许就在李翘那善良的不忍中错过了。谁说只有纯粹的爱情呢?
分开后的日子里,个人有个人的生活轨迹,平平淡淡的生活无法抹去深藏在心中的东西。黎晓军始终回避相亲,而李翘始终没改对凤爪的喜爱,在纽约竟意外的吃到了晓军烧的凤爪,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难舍那段情啊!
豹哥虽然是黑社会大老粗一个,可是他也爱自己的女人,在危急关头他宁愿选择放弃也不要李翘跟他冒险,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啊。
晓军曾经很爱无锡的女友小婷,但当把她接到香港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跟从前不一样了。小婷并不是那个在孤单的异乡跟晓军相濡以沫,共扶共助的人,几年的时间里能够真真正正了解晓军的换了另外一个,所以说小婷是幸运的,因为没有吃过苦;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卤煮味与芥兰,没想到那个将英文课上得一塌糊涂的老外却会真心对待一个患了爱滋的妓女。当然还有晓军姑姑对william致死的思念。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我没有看过,但印证了姑姑的爱情,她是伟大壮丽的。晓军姑姑临终遗言并没有展示出多少悲哀,就那样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从晓军微笑的脸上,我们读懂了这种爱,隽永深长。尼采说过:“女人恋爱时,男人当知畏惧,因为这时的她,已经奉献了全部!”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爱情电影。
关于命运:
晓军与李翘的相识、相爱、分开、重逢,让我们既感叹生命的无常又感谢生命的赐予。人这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事情,你可以努力的做你的事情,追求着你的理想,却唯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生命中的许多偶然其实就是必然,我无法参透命运,却为命运主宰下的男男女女,或欢欣,或叹息,或伤心。
关于歌曲:
邓丽君,这位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调歌后,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了代表一个时代的符码,也是本片中贯穿始终的重要道具。很喜欢李翘坐在晓军的自行车后,随意摆动双腿,唱着那首甜蜜蜜的画面,温馨得让人流泪。“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这是一首如此耳熟能详的歌,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能不能体会,有时一部电影也许只是为一个时代的人而造就的。
晓军在大街上看见邓丽君,于是兴奋地跑上前去,让她在自己的衣服上签了名。车外是晓军洋溢着喜悦的脸,车里是李翘欲言又止,看似平静其实波涛汹涌的心情。Good bye, my love的歌声响起,将气氛推进无限哀伤的氛围中。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逝世。在纽约的街头,一家杂货店的玻璃窗外,两个人居然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我们终于放宽了心,因为故事的结局已经不言而喻,导演也希望会有个美好的结局,不然真的要heartbreaking了。
邓丽君的歌曲也成为他俩爱情的见证,那么自然地袒露在这部戏中,却又抓住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
小结:
不是每一部悲伤的电影都能让我这样地流泪。它不仅仅是爱情,还关乎所有异乡漂泊者的故事;关乎命运的游戏;关乎时间的流逝;关乎一个时代的哀伤与回忆。。。
感谢岸西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感谢陈可欣的细腻,感谢黎明、张曼玉这么美好的演绎。
这是1999年一年中,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是坐在“新时代”的投影厅里,也是我在武汉漂泊的第五个年头。
甜蜜蜜
庄奴 词曲
甜蜜蜜, 你笑得多甜蜜, 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梦里,梦里见过你。 甜蜜,笑得多甜蜜,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看到有个评论家说,《甜蜜蜜》是一部典型的传统爱情片,它的主要特征是爱情至上,它的理念是:爱情可以超越一切。诚然,这当然是一部爱情片,细数故事内容,我们看到黎晓军与李翘的曾经沧海;晓军与小婷的无疾而终;李翘与豹哥的生死与共;晓军姑姑对william永远的梦中幻想;以及卤煮味与芥兰的真心相依,将世俗间的种种爱情那么生动地展现在你眼前,但在我的心中,不仅仅是爱情。
1986年3月1日,好遥远的过去啊!隆隆的火车声,黎晓军与李翘背靠背地坐在开往香港的列车上,到站,两个人,一前一后,一东一西,并不相识,也不曾注意。凄凉的背景音乐响起,黑白的影调,黎明穿着蓝布袄子,笨拙地登上电梯,我相信这绝对是一部很sad的电影。
命运的巧合让两人在麦当劳再次相遇,于是有了后面的故事。黎晓军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感受大概会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吧。记得我刚刚从一个小城市考进武汉的一所大学时,宿舍里的姐妹们在武汉出游的第一站居然就是麦当劳。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红黄耀眼的装饰,麦大叔傻傻的笑容,我站在柜台前,看着电子牌上闪烁着的五花八门的套餐名称,听着销售员不停的催促,那手足无措的慌张,于是急忙点了个“巨无霸”了事。谁知实在是吃不惯,最后只能扔掉,我还记得那份套餐是19.80元。我们也和黎晓军一样,土土的着装,傻乎乎没见过世面的外乡人,说不定那时的销售员还会暗笑我们这些乡里人呢,只是我们还不至于像晓军那么可爱,拿了麦当劳的纸片给自己的女朋友写信。
黎晓军和李翘,一个憨厚淳朴,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并没有远大理想却脚踏实地,一个目标宏伟却总是命运不济;一个看似懦弱实则坚强,一个外表倔强却感情脆弱;一个甘愿被盘剥一个盘剥地理所当然;但他们却都很善良。在那样的境遇下,那样的一段爱情。
关于李翘:
不要看不起李翘的算计,她的虚荣,我们很多人不是也跟她一样吗?想方设法要到好的地方去,到了那里就要拼命地掩藏自己的出身,怕被别人瞧不起,怕被别人说是乡下人。李翘说:“香港有1/5都是大陆人,其实满街都是,只是他们不说话你不知道。”其实北京、上海、武汉,又有哪个大城市不是这样呢?不过,也只有在外漂泊过的人才能深深体会那种无法融入其中的孤独与自卑。而要融入这个新环境,首先要逾越的就是语言。我当年也曾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武汉话烂熟于胸,好像这样自己就永远不是外地人了。
今天,当我衣着光鲜地走在北京街头,再也不会有怀疑的眼光投向我,再也不会有不屑的话语抛向我时,我却并没有感到内心的温暖,而偶然飘入我眼里的那些曾和我一样刚刚从乡间走进城市的土土的人却让我倍感亲切。
李翘的梦想是:既然好容易出来了,就要混个人样,要发财,要买自己的房子,要过上比大陆强得多的生活。为此,她不辞辛苦,找准一切可以致富的机会,却往往事与愿违。但是她始终是个自信的人,是个勤劳的人,是个有胆量的人,是个不服输的人。不管她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近十年的漂泊中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依然钦佩她。
关于黎晓军:
我们看见了他从一个憨憨傻傻的大陆来港的打工仔到稳重自强的成熟男人的过渡。黎明的演技当然还比不上张曼玉,但可能是他与生俱来的气质吧,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这也是我认为黎明演过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黎晓军没有伟大理想,只是想把无锡的女朋友接来。为此,他也是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住的环境很差,却还在给女朋友的信中那样描述:我住的房间很好,光线充足,晚上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他的话语与镜头展现的画面让影院里有的人笑了,但我却心酸得不行。想想那些在外面跑的人写回的家书大抵是这样的吧,因为怕亲人为自己担心啊!不知道陈导有什么样的阅历,能够抓住这么点滴的让人心动的细节。
黎晓军不像李翘有那么多赚钱的花样,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却最终实现自己的心愿,将女友接来香港,可是没想到结局还是最后的分手。因为很多事情都回不去了。
黎晓军甘心被李翘盘剥,因为害怕孤独,因为李翘是他在香港的唯一朋友,李翘又何尝不是呢?黎小军看上去很懦弱,可实际上却软得韧性十足,也是个有勇气的男人。他能够忍受生活的艰辛,毫无怨言,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在明确自己的感情后,又能勇敢面对,毅然决然与小婷分手,决不欺骗自己和别人的感情,他应该是个很诚实的人,可惜这种品格在今天很难找了,也许就是因为难得才越发可贵吧。
关于爱情:
虽说我的副标题是“这不仅仅是爱情”,但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个爱情片,至少它让我更加肯定一点:相爱的人应该在一起。黎晓军与李翘的爱情,那么朴实自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孤独的心就这样碰到了一起,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要死要活;也不是谁为谁奉献全部,无私伟大。第一次的分手理由很简单:“我来香港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第二次,也许就在李翘那善良的不忍中错过了。谁说只有纯粹的爱情呢?
分开后的日子里,个人有个人的生活轨迹,平平淡淡的生活无法抹去深藏在心中的东西。黎晓军始终回避相亲,而李翘始终没改对凤爪的喜爱,在纽约竟意外的吃到了晓军烧的凤爪,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难舍那段情啊!
豹哥虽然是黑社会大老粗一个,可是他也爱自己的女人,在危急关头他宁愿选择放弃也不要李翘跟他冒险,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啊。
晓军曾经很爱无锡的女友小婷,但当把她接到香港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跟从前不一样了。小婷并不是那个在孤单的异乡跟晓军相濡以沫,共扶共助的人,几年的时间里能够真真正正了解晓军的换了另外一个,所以说小婷是幸运的,因为没有吃过苦;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卤煮味与芥兰,没想到那个将英文课上得一塌糊涂的老外却会真心对待一个患了爱滋的妓女。当然还有晓军姑姑对william致死的思念。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我没有看过,但印证了姑姑的爱情,她是伟大壮丽的。晓军姑姑临终遗言并没有展示出多少悲哀,就那样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从晓军微笑的脸上,我们读懂了这种爱,隽永深长。尼采说过:“女人恋爱时,男人当知畏惧,因为这时的她,已经奉献了全部!”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爱情电影。
关于命运:
晓军与李翘的相识、相爱、分开、重逢,让我们既感叹生命的无常又感谢生命的赐予。人这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事情,你可以努力的做你的事情,追求着你的理想,却唯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生命中的许多偶然其实就是必然,我无法参透命运,却为命运主宰下的男男女女,或欢欣,或叹息,或伤心。
关于歌曲:
邓丽君,这位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调歌后,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了代表一个时代的符码,也是本片中贯穿始终的重要道具。很喜欢李翘坐在晓军的自行车后,随意摆动双腿,唱着那首甜蜜蜜的画面,温馨得让人流泪。“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这是一首如此耳熟能详的歌,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能不能体会,有时一部电影也许只是为一个时代的人而造就的。
晓军在大街上看见邓丽君,于是兴奋地跑上前去,让她在自己的衣服上签了名。车外是晓军洋溢着喜悦的脸,车里是李翘欲言又止,看似平静其实波涛汹涌的心情。Good bye, my love的歌声响起,将气氛推进无限哀伤的氛围中。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逝世。在纽约的街头,一家杂货店的玻璃窗外,两个人居然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我们终于放宽了心,因为故事的结局已经不言而喻,导演也希望会有个美好的结局,不然真的要heartbreaking了。
邓丽君的歌曲也成为他俩爱情的见证,那么自然地袒露在这部戏中,却又抓住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
小结:
不是每一部悲伤的电影都能让我这样地流泪。它不仅仅是爱情,还关乎所有异乡漂泊者的故事;关乎命运的游戏;关乎时间的流逝;关乎一个时代的哀伤与回忆。。。
感谢岸西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感谢陈可欣的细腻,感谢黎明、张曼玉这么美好的演绎。
这是1999年一年中,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是坐在“新时代”的投影厅里,也是我在武汉漂泊的第五个年头。
甜蜜蜜
庄奴 词曲
甜蜜蜜, 你笑得多甜蜜, 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梦里,梦里见过你。 甜蜜,笑得多甜蜜, 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在哪里, 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Thursday, October 20, 2005
菜饭
朋友说我的blog上内容除了电影就是四处游荡,我觉得也是,单调了点,今天加点别的,专门送给我以前的一位室友,她现在已经是烹饪高手了。欢迎你也到我这上面发文,大家好交流交流。
我的浏览器跟这个msn的blog总是闹别扭,没办法做成各式的list,只好用“写食主义之”来命名了。
今天买到了上海青,准备做一顿菜饭。上海青在这里只能在中国人开的超市里才能买到,而且很贵很贵,这不,我买了一把,就花掉了3.7美刀,实际上只能炒一顿。反正想吃,那就做好,免得浪费了材料。
这个以前妈妈做给我吃过,不同的是我们江浙人喜欢用糯米,而我找的菜谱里用的是普通的大米,想到糯米不太好消化,还是按照菜谱来吧。
做菜饭前先要把米泡上几小时,这样让它吸足了水分,炒的时候易熟,不至于太干、太硬。
青菜洗净,香肠切片。如果用家里腌的咸肉做当然是最好的,肉最好跟鱼、肉皮放在一起腌,会很香。没有腌肉,我只好用香肠代替,我们买的这种广式香肠,不是很喜欢,觉得味道太过平淡了。
炒锅下油,放入青菜煸炒,熟后捞出一半待用,菜出汁后倒入香肠,翻炒到香肠透明,倒入泡好的米饭,借着菜汁继续翻炒,其间准备好开水。因为米是生的,还需要用水接着煮一段时间。看见水分渐少,可加半杯开水,加盐,盖锅蒸上八九分钟,等水分干后,再加一次水,水量多少,自己斟酌,也就是能将米蒸熟为宜,多了则太湿,米会糊在一起。如果拿捏不准可以分多次加水,不过这样一来,熟得会慢些。
等到米饭渐熟,水分将干时,需要不停翻炒,等米熟透,水分完全干后,将事先取出的青菜放入,炒上数秒,即可出锅盛盘。之所以将青菜拣出一半后放,是为了有部分能保留青菜的嫩色,不然都跟最初放进去的一样,蔫蔫的,没有看相。
有的人喜欢做的稀点,我喜欢米饭颗粒毕现,干点有精神,而实际上用油却很少;我妈妈用糯米做的那种油会多些,更干,但是很香。
这种菜饭制作简单,荤素搭配,当顿便饭,很不错。
我的浏览器跟这个msn的blog总是闹别扭,没办法做成各式的list,只好用“写食主义之”来命名了。
今天买到了上海青,准备做一顿菜饭。上海青在这里只能在中国人开的超市里才能买到,而且很贵很贵,这不,我买了一把,就花掉了3.7美刀,实际上只能炒一顿。反正想吃,那就做好,免得浪费了材料。
这个以前妈妈做给我吃过,不同的是我们江浙人喜欢用糯米,而我找的菜谱里用的是普通的大米,想到糯米不太好消化,还是按照菜谱来吧。
做菜饭前先要把米泡上几小时,这样让它吸足了水分,炒的时候易熟,不至于太干、太硬。
青菜洗净,香肠切片。如果用家里腌的咸肉做当然是最好的,肉最好跟鱼、肉皮放在一起腌,会很香。没有腌肉,我只好用香肠代替,我们买的这种广式香肠,不是很喜欢,觉得味道太过平淡了。
炒锅下油,放入青菜煸炒,熟后捞出一半待用,菜出汁后倒入香肠,翻炒到香肠透明,倒入泡好的米饭,借着菜汁继续翻炒,其间准备好开水。因为米是生的,还需要用水接着煮一段时间。看见水分渐少,可加半杯开水,加盐,盖锅蒸上八九分钟,等水分干后,再加一次水,水量多少,自己斟酌,也就是能将米蒸熟为宜,多了则太湿,米会糊在一起。如果拿捏不准可以分多次加水,不过这样一来,熟得会慢些。
等到米饭渐熟,水分将干时,需要不停翻炒,等米熟透,水分完全干后,将事先取出的青菜放入,炒上数秒,即可出锅盛盘。之所以将青菜拣出一半后放,是为了有部分能保留青菜的嫩色,不然都跟最初放进去的一样,蔫蔫的,没有看相。
有的人喜欢做的稀点,我喜欢米饭颗粒毕现,干点有精神,而实际上用油却很少;我妈妈用糯米做的那种油会多些,更干,但是很香。
这种菜饭制作简单,荤素搭配,当顿便饭,很不错。
Sunday, October 16, 2005
movie List (5)
The toxic Avenger:
昨天去影院看了1983年Troma公司出品的The Toxic Avenger,感觉棒极了。这集是Troma的Citizen Toxie系列的首部。要说故事情节嘛,其实很简单,跟前晚的蝙蝠侠类似,讲了一个cult monster如何拯救处于困境跟危难中的人们。
这个斜眼歪鼻的怪物的恶心容貌当然比不上身批黑袍,身材俊美的蝙蝠狭,做的也不是什么拯救整个全人类的艰巨任务,却异常可爱。
谁会知道他有如此不幸的遭遇呢?本来是个healthy club扫清洁的干瘦小子,说话不清楚,大脑反应迟钝,一副猥琐的模样。被经常来club里面健身的两对无恶不做的小青年trap了一把,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不巧又跌到停在楼下的拖化学废品的卡车上,全身被化学药品腐蚀后变成了个怪物,没想却因此获得了超能力,开始了除暴安良的行动。在一次与抢匪的战斗中搭救了一位美丽的盲女,最终成为恋人。
故事不算复杂,血腥暴力的场面让你头皮发麻的同时又爆笑不断,表演极端夸张,是我在亚洲电影中没有看到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电影题材——horror-comedy——more horror, more funny。导演,也是Troma的创始人Lloyd先生引以為榮地說:"I'm the creator of Toxic Avenger",皆因這套片是cult片、B片界的經典作。大怪獸、血肉淋漓加女人剝衫,就成了Troma與Lloyd電影的指定動作。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ilm, please click this following link. http://www.tromateamvideo.com/title/toxic-avenger-the-unrated-directors-cut
当晚Lloyd本人也亲自到场,他也是Yale的校友,瘦瘦的,西服口袋里还插着真丝的桃红装饰手巾,说话声音洪亮,富有磁性。他讲了很多关于Troma的东西,以及他自己出的新书和光碟。这套光碟是关于制作电影的,Make your own damn movie!共有五张,很贵,没买。Lloyd讲了很多光碟的内容,可惜我听力太差,都不得要领。场上不断爆发出的笑声证明他是个说话幽默的人。他讲了如何raisse your $,光盘里放的Troma为筹钱所做的种种,搞笑极了。 https://buy.tromamovies.com/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452&r=hp_sidebar
顺带介绍一下Troma Entertainment,INC。这是世界上历史最长(30年),至今仍在运作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之一。我们都知道,这类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是不会在第一院线放印的,没有市场。它们制作成本一般不会很高,很难跟Hollywood庞大的电影工业相比,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特殊优势在电影界立有一席之地。Lloyd还说像昆汀,南方公园等导演,都对他们推崇备至,我想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电影公司,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口味的电影。昨晚到场的人其实很少,大概不到二十人,因为前天跟昨天另一个影院在放蝙蝠侠,所以我们猜想大家都去看batman了,真是可惜,这也足以说明此类电影公司维持之艰难。
在介绍中,Lloyd还放了他们正在拍的一部片子的几个片断,光是这几个镜头就把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了。Lloyd说片子来源于Troma大楼前新建的麦当劳,引起了他们对fast food的思考,于是有了这部片子:Poultrygeist! Attack of the Chicken Zombies 我已经开始期待了。 http://www.poultrygeistmovie.com/movie/
Lloyd说,他们很多片子都带有political point,就是我们当晚看的,Toxic Avenger就有环保的概念在里面。
忘了说了,Troma每年也举办TromaDance Film Festival,欢迎世界各地的independent feature length films, shorts, animations, bands, performance art and other forms of independent art on VHS来参展,No entry fees, no admission fees, no VIP treament, 呵呵,有兴趣作filmmaker的朋友可以一试。
很高兴在New Haven停雨后的第一晚看了部精彩的影片。
昨天去影院看了1983年Troma公司出品的The Toxic Avenger,感觉棒极了。这集是Troma的Citizen Toxie系列的首部。要说故事情节嘛,其实很简单,跟前晚的蝙蝠侠类似,讲了一个cult monster如何拯救处于困境跟危难中的人们。
这个斜眼歪鼻的怪物的恶心容貌当然比不上身批黑袍,身材俊美的蝙蝠狭,做的也不是什么拯救整个全人类的艰巨任务,却异常可爱。
谁会知道他有如此不幸的遭遇呢?本来是个healthy club扫清洁的干瘦小子,说话不清楚,大脑反应迟钝,一副猥琐的模样。被经常来club里面健身的两对无恶不做的小青年trap了一把,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不巧又跌到停在楼下的拖化学废品的卡车上,全身被化学药品腐蚀后变成了个怪物,没想却因此获得了超能力,开始了除暴安良的行动。在一次与抢匪的战斗中搭救了一位美丽的盲女,最终成为恋人。
故事不算复杂,血腥暴力的场面让你头皮发麻的同时又爆笑不断,表演极端夸张,是我在亚洲电影中没有看到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电影题材——horror-comedy——more horror, more funny。导演,也是Troma的创始人Lloyd先生引以為榮地說:"I'm the creator of Toxic Avenger",皆因這套片是cult片、B片界的經典作。大怪獸、血肉淋漓加女人剝衫,就成了Troma與Lloyd電影的指定動作。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ilm, please click this following link. http://www.tromateamvideo.com/title/toxic-avenger-the-unrated-directors-cut
当晚Lloyd本人也亲自到场,他也是Yale的校友,瘦瘦的,西服口袋里还插着真丝的桃红装饰手巾,说话声音洪亮,富有磁性。他讲了很多关于Troma的东西,以及他自己出的新书和光碟。这套光碟是关于制作电影的,Make your own damn movie!共有五张,很贵,没买。Lloyd讲了很多光碟的内容,可惜我听力太差,都不得要领。场上不断爆发出的笑声证明他是个说话幽默的人。他讲了如何raisse your $,光盘里放的Troma为筹钱所做的种种,搞笑极了。 https://buy.tromamovies.com/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452&r=hp_sidebar
顺带介绍一下Troma Entertainment,INC。这是世界上历史最长(30年),至今仍在运作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之一。我们都知道,这类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是不会在第一院线放印的,没有市场。它们制作成本一般不会很高,很难跟Hollywood庞大的电影工业相比,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特殊优势在电影界立有一席之地。Lloyd还说像昆汀,南方公园等导演,都对他们推崇备至,我想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电影公司,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口味的电影。昨晚到场的人其实很少,大概不到二十人,因为前天跟昨天另一个影院在放蝙蝠侠,所以我们猜想大家都去看batman了,真是可惜,这也足以说明此类电影公司维持之艰难。
在介绍中,Lloyd还放了他们正在拍的一部片子的几个片断,光是这几个镜头就把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了。Lloyd说片子来源于Troma大楼前新建的麦当劳,引起了他们对fast food的思考,于是有了这部片子:Poultrygeist! Attack of the Chicken Zombies 我已经开始期待了。 http://www.poultrygeistmovie.com/movie/
Lloyd说,他们很多片子都带有political point,就是我们当晚看的,Toxic Avenger就有环保的概念在里面。
忘了说了,Troma每年也举办TromaDance Film Festival,欢迎世界各地的independent feature length films, shorts, animations, bands, performance art and other forms of independent art on VHS来参展,No entry fees, no admission fees, no VIP treament, 呵呵,有兴趣作filmmaker的朋友可以一试。
很高兴在New Haven停雨后的第一晚看了部精彩的影片。
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movie List (4)
New Haven的雨终于于今日午后十二点半停了,这场雨下得持久,坚定,不分昼夜,将美国东部从东到西都染成了flood warning的红色区域。新闻里New Jersey街头漂浮着乱七八糟的浮游物体,一片狼籍。这场雨也搅了我的两部电影:the history of violence和the man who stole the sun.
昨晚看的是Batman Begins,蝙蝠侠的第五部。
以前四部我也都没看过。我是不太喜欢什么蜘蛛侠,蝙蝠侠之类的影片,剧情简单,模式化太过严重。无非是一个牛人,凭借自己超凡的本领,坚定的意志与无穷的勇气,除暴安良,成为大家敬仰的英雄。这一部当然也不例外。
paul说,这是美国文化,你没看见这么大雨,十点的电影,仍旧坐无虚席吗?的确是,我原以为影院会空空的。
没看过漫画,体会不深,虽然场面还算不小,但我觉得也不过是娱乐而已,而且并没有娱乐到我。蝙蝠侠的装备比起007来,先进多了,那辆无所不能的车子倒是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没准今后的汽车发展方向就该如此。男演员的嘴巴我很喜欢,那种中间翘起,两边弯弯的,我觉得这种嘴巴带着孩子气的天真。Tom Cruse跟冷山中的男主角都长着这样类似的嘴巴。呵呵,不过男主角带上头盔,成为蝙蝠侠后说话的嘴巴就令我讨厌,完全没有那种纯真感了。
想想不过是一个动画,就能在这边成为老少皆爱的故事角色,成为一个神话,也许是美国人更希望能有超人来除暴安良,来拯救世界,因为我们无力而为之。是啊,我们这里上周又发生两起案件,在市区中心,有人持枪抢劫一留学生;周末晚群殴,械斗。如果此时站出个超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国家有什么动画人物呢?
昨晚看的是Batman Begins,蝙蝠侠的第五部。
以前四部我也都没看过。我是不太喜欢什么蜘蛛侠,蝙蝠侠之类的影片,剧情简单,模式化太过严重。无非是一个牛人,凭借自己超凡的本领,坚定的意志与无穷的勇气,除暴安良,成为大家敬仰的英雄。这一部当然也不例外。
paul说,这是美国文化,你没看见这么大雨,十点的电影,仍旧坐无虚席吗?的确是,我原以为影院会空空的。
没看过漫画,体会不深,虽然场面还算不小,但我觉得也不过是娱乐而已,而且并没有娱乐到我。蝙蝠侠的装备比起007来,先进多了,那辆无所不能的车子倒是成了我关注的焦点,没准今后的汽车发展方向就该如此。男演员的嘴巴我很喜欢,那种中间翘起,两边弯弯的,我觉得这种嘴巴带着孩子气的天真。Tom Cruse跟冷山中的男主角都长着这样类似的嘴巴。呵呵,不过男主角带上头盔,成为蝙蝠侠后说话的嘴巴就令我讨厌,完全没有那种纯真感了。
想想不过是一个动画,就能在这边成为老少皆爱的故事角色,成为一个神话,也许是美国人更希望能有超人来除暴安良,来拯救世界,因为我们无力而为之。是啊,我们这里上周又发生两起案件,在市区中心,有人持枪抢劫一留学生;周末晚群殴,械斗。如果此时站出个超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国家有什么动画人物呢?
From Post |
Friday, October 14, 2005
Movie List (3)
Tale Of Cinema
是韩国导演Hong Sang-soo的作品,周日下午在New York Lincoln Center放印,是这次电影节的参展作品。中午在CHINA Town吃得太好,耽误了时间,又找错了地铁口,原以为会迟了,出乎意料正点赶到。刚找到位置,导演就露了小脸,要是看不到头,岂不是亏了16$的一张票。
Hong Sang-soo的作品我不太熟,不过他好像也没有拍过很多电影,最早的Turning Gate曾参加02年NYFF,Woman is the future of Man(NYFF '04)到是看过,好像不能很得其要领,今天这部感觉好点。
还是一贯的镜头语言,将机位架在两个对话者的中间,双方都是侧脸,然后拍摄他们的对话,以至于看了十几分钟,我还没弄清女主角的脸。情节性不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倒是颇有几分新浪潮的味道。看到一半才发现我们只不过看了个电影中的电影。然后好像回到现实,而实际情况有跟电影中表现得如此相像,结构可以说是playfulness。个人以为强过他的上一部。
片后,有人问导演,为什么总喜欢拍那种两个原本的熟人,多年未见,突然邂逅后发生的事情。导演说:“I don't know."
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也是韩国片,出自Park Chanwook之手,是他的Revenge-cycle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之前的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和Old boy我都无缘得看,所以不能做纵向比较。仅就此片来说,还是很耐看的,至少题材大胆,情节耸动,应该符合西方人的胃口。较之下午的 The Tale of Cinema的观众数量,明显占了绝对优势,几乎座无虚席。
此女被迫蒙冤,入狱,出狱,寻女,复仇。在狱中的故事有点天使艾美丽的味道,荒诞又不乏情趣;出狱后在以前狱友的帮助下,逐渐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最后的复仇的plot设计得出乎意料,表演夸张到位,配上华彩的音乐,一副血淋淋的场景不象谋杀,反到像一场行为艺术。
结尾温馨感人,白茫茫的雪一片,掩盖一切,重拾纯洁。
女主角是李英爱吧,很喜欢她酷酷的样子。
片头做得尤其出彩,建议学平面设计的人好好欣赏一下。从手掌纹中长出的荆棘,幻化成鲜红的玫瑰跟鲜血,最后是一滴泪。
因为要赶回New Haven,没时间听大家与导演的对话,有点可惜。
the President's barber
这是在yale的东亚研究院看的。导演 Im Chan-Sang ,一出来时,黑黑的,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也很小,我感觉他不像个导演,倒像个农民。
影片政治色彩很浓,有人认为故事虚构,歪曲了事实,我以为作为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编个故事浓缩一下也未尝不可,谁也不是要你相信这就是事实。难道历史上有阿甘其人吗?阿甘正传不一样风靡全球。The President's Barber中也有很多向阿甘致敬的地方,看到时场上爆笑。
其实,我觉得这片子也很类似国内的《活着》,都是小人物在特殊环境下身不由己的心酸苦辣,但是日子在苦,在难,大家还是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从这点来说,每个如汉墨的你我,在大笑时也会为这种心酸而感同身受。与《活着》不同的是,这部片子加入了很多魔幻色彩,其实我觉得,导演也是用这种方法,把观者与历史间离开来,所以说此片有歪曲现实之意的话,也不攻自破。
很幽默诙谐的片子,男主角Song Gang-Ho表现绝佳。
好了,不写了,今晚还要赶着看两部。
From Post |
是韩国导演Hong Sang-soo的作品,周日下午在New York Lincoln Center放印,是这次电影节的参展作品。中午在CHINA Town吃得太好,耽误了时间,又找错了地铁口,原以为会迟了,出乎意料正点赶到。刚找到位置,导演就露了小脸,要是看不到头,岂不是亏了16$的一张票。
Hong Sang-soo的作品我不太熟,不过他好像也没有拍过很多电影,最早的Turning Gate曾参加02年NYFF,Woman is the future of Man(NYFF '04)到是看过,好像不能很得其要领,今天这部感觉好点。
还是一贯的镜头语言,将机位架在两个对话者的中间,双方都是侧脸,然后拍摄他们的对话,以至于看了十几分钟,我还没弄清女主角的脸。情节性不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倒是颇有几分新浪潮的味道。看到一半才发现我们只不过看了个电影中的电影。然后好像回到现实,而实际情况有跟电影中表现得如此相像,结构可以说是playfulness。个人以为强过他的上一部。
片后,有人问导演,为什么总喜欢拍那种两个原本的熟人,多年未见,突然邂逅后发生的事情。导演说:“I don't know."
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From Post |
也是韩国片,出自Park Chanwook之手,是他的Revenge-cycle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之前的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和Old boy我都无缘得看,所以不能做纵向比较。仅就此片来说,还是很耐看的,至少题材大胆,情节耸动,应该符合西方人的胃口。较之下午的 The Tale of Cinema的观众数量,明显占了绝对优势,几乎座无虚席。
此女被迫蒙冤,入狱,出狱,寻女,复仇。在狱中的故事有点天使艾美丽的味道,荒诞又不乏情趣;出狱后在以前狱友的帮助下,逐渐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最后的复仇的plot设计得出乎意料,表演夸张到位,配上华彩的音乐,一副血淋淋的场景不象谋杀,反到像一场行为艺术。
结尾温馨感人,白茫茫的雪一片,掩盖一切,重拾纯洁。
女主角是李英爱吧,很喜欢她酷酷的样子。
片头做得尤其出彩,建议学平面设计的人好好欣赏一下。从手掌纹中长出的荆棘,幻化成鲜红的玫瑰跟鲜血,最后是一滴泪。
因为要赶回New Haven,没时间听大家与导演的对话,有点可惜。
From Post |
the President's barber
From Post |
这是在yale的东亚研究院看的。导演 Im Chan-Sang ,一出来时,黑黑的,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也很小,我感觉他不像个导演,倒像个农民。
影片政治色彩很浓,有人认为故事虚构,歪曲了事实,我以为作为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编个故事浓缩一下也未尝不可,谁也不是要你相信这就是事实。难道历史上有阿甘其人吗?阿甘正传不一样风靡全球。The President's Barber中也有很多向阿甘致敬的地方,看到时场上爆笑。
其实,我觉得这片子也很类似国内的《活着》,都是小人物在特殊环境下身不由己的心酸苦辣,但是日子在苦,在难,大家还是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从这点来说,每个如汉墨的你我,在大笑时也会为这种心酸而感同身受。与《活着》不同的是,这部片子加入了很多魔幻色彩,其实我觉得,导演也是用这种方法,把观者与历史间离开来,所以说此片有歪曲现实之意的话,也不攻自破。
很幽默诙谐的片子,男主角Song Gang-Ho表现绝佳。
From Post |
好了,不写了,今晚还要赶着看两部。
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movie list (2)
Don Quixote
由俄国导演Grigori Kozintsec于1957年搬上银幕。很难想像要将这样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巨作拍摄完成,并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有多么困难。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他认为的Don Quixote和Sancho。不过片子一开场,瘦高而略有憔悴的Don Quixote一露脸,我就觉得传神了,等到Sancho在土墙后探头探脑,骑着毛驴颠颠地跟着这个立在奄奄一息的瘦马上的骑士上路时,我确信,这就是我想像中的一主一仆了。
整部片子结构紧凑,布景优美,人物性格刻画鲜明,风趣幽默,尤其是Don Quixote的扮演者,拿捏得恰到好处,很多地方又给人强烈的悲剧色彩。Sancho出任地方长官一段也十分精彩,充分显示了导演的大肠面调度能力,紧张刺激诙谐。
影片结束,掌声不断。
Don Quixote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颇似漫画中的人物,夸张,有趣,又令人尊敬,很多关于他的画都那么风趣幽默而富有表现力,这张是达利笔下的不是全图,我有幸在New Haven的一个画廊展览中看到了原画,很多关于这个画的故事,既是为了堂吉诃德与梦中的杜尔西尼娅也是达利跟加拉的爱情。
再贴一张我喜欢的毕加索的一张
Lost in La Mancha
当晚放完Don Quixote后,又加印这部纪录片。主角竟然是大导演:Terry Gilliam。大家可能糊涂了,这个导了巴西,十二只猴子的导演,什么时候成了纪录片的主角了?呵呵,谁让他倒霉要拍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
整部片子将Terry拍这个电影从头至尾的经过全部纪录下来,你简直不敢相信他到底有多倒霉!天气、场景、环境,资金,甚至演员。。。哎!耗资巨大。Johnny Depp在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中饰演一个穿越时空,误打误撞做了Sancho。明星阵容,结果片子以失败而告终。
也许有一天Terry能再找到钱,完成他的电影,也许没有也许。Who knows? 我们只是等待好了,不过这部Lost in la Mancha到是很成功,没准会助Terry一臂之力,早日拉到投资,我倒是很想看看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 Oh! what killed this film?
电影创作绝非易事,很多事情也同样,我总觉得惋惜是很让人难受的一种心情,你与成功就仅有一步之遥,你就是没能达到!
Anyone the slightest bit interested in the filmmaking process should see this film. You wonder how movies are ever made at all.
From Post |
由俄国导演Grigori Kozintsec于1957年搬上银幕。很难想像要将这样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巨作拍摄完成,并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有多么困难。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他认为的Don Quixote和Sancho。不过片子一开场,瘦高而略有憔悴的Don Quixote一露脸,我就觉得传神了,等到Sancho在土墙后探头探脑,骑着毛驴颠颠地跟着这个立在奄奄一息的瘦马上的骑士上路时,我确信,这就是我想像中的一主一仆了。
整部片子结构紧凑,布景优美,人物性格刻画鲜明,风趣幽默,尤其是Don Quixote的扮演者,拿捏得恰到好处,很多地方又给人强烈的悲剧色彩。Sancho出任地方长官一段也十分精彩,充分显示了导演的大肠面调度能力,紧张刺激诙谐。
影片结束,掌声不断。
Don Quixote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颇似漫画中的人物,夸张,有趣,又令人尊敬,很多关于他的画都那么风趣幽默而富有表现力,这张是达利笔下的不是全图,我有幸在New Haven的一个画廊展览中看到了原画,很多关于这个画的故事,既是为了堂吉诃德与梦中的杜尔西尼娅也是达利跟加拉的爱情。
From Post |
再贴一张我喜欢的毕加索的一张
From Post |
Lost in La Mancha
From Post |
当晚放完Don Quixote后,又加印这部纪录片。主角竟然是大导演:Terry Gilliam。大家可能糊涂了,这个导了巴西,十二只猴子的导演,什么时候成了纪录片的主角了?呵呵,谁让他倒霉要拍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
整部片子将Terry拍这个电影从头至尾的经过全部纪录下来,你简直不敢相信他到底有多倒霉!天气、场景、环境,资金,甚至演员。。。哎!耗资巨大。Johnny Depp在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中饰演一个穿越时空,误打误撞做了Sancho。明星阵容,结果片子以失败而告终。
也许有一天Terry能再找到钱,完成他的电影,也许没有也许。Who knows? 我们只是等待好了,不过这部Lost in la Mancha到是很成功,没准会助Terry一臂之力,早日拉到投资,我倒是很想看看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 Oh! what killed this film?
电影创作绝非易事,很多事情也同样,我总觉得惋惜是很让人难受的一种心情,你与成功就仅有一步之遥,你就是没能达到!
Anyone the slightest bit interested in the filmmaking process should see this film. You wonder how movies are ever made at all.
Tuesday, October 11, 2005
movie list (1)
crash
到美后看的第一场电影。
这边电影没有字幕,习惯了中文的耳朵,几乎听不懂一句话。场子里不时传来笑声,我超郁闷,急不可耐又毫无办法,于是跟着笑笑,觉得自己很傻。
好在电影的故事性强,即使你听不懂,跟着影像人物表情,也不影响你理解它的大体意思,只能将就着看了。这是个讲述美国种族矛盾的片子,白人,黑人,亚洲人,在几个连锁的故事中互相crash,情节紧凑,结局出乎意料,引人思考。世界浩瀚,却环环相扣,你做的每件事情,你对待事物的每个观点与态度,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是不是应该放开胸怀,消除成见,完善自身?这样伤害会渐小,生活会更美好。
片中对人性的描写尤其立体化,很深刻、本真。愤怒、羞愧、自卑、仇恨、无奈、惊恐、失望、感动、后悔、自尊、怜悯、正义、玩世不恭,等等,多维展现,让人失望的同时又重燃希望。如果说人性本恶,需要后天的教化来修正言行的话,我宁可相信:人性中还潜藏着善良的一面,虽然它很小,但一旦激发,四两搏千斤。
born into brothels:这是讲述在印度红灯区长大的孩子的documentory. 导演是个操流利英文的印度女人。她选择了这个杂乱,肮脏,贫穷的地方,为这边的孩子开了免费的摄影课程,让来上她的课的孩子,每人拿着相机拍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居然在里面找到了一个摄影天才。
影片将照片与影像结合,剪辑自然灵活。每张相片饱和度异常高,我猜测他们都是正片反洗的。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孩子在介绍自己的照片时,表达出超乎他们年龄的思维。
当然影片的导演试图通过很多途径,为这些孩子寻找上学的机会,最后她也实现了,但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能去上学,有些上学了有退学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孩子能上学,结局令人扼腕。
Mr. & Mrs. Smith
没有字幕,超级难听懂。不过不影响观看。就我这水平都觉得很搞笑,而场内的美国人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里面有一幕是模仿《情妇》的情节。
From Post |
到美后看的第一场电影。
这边电影没有字幕,习惯了中文的耳朵,几乎听不懂一句话。场子里不时传来笑声,我超郁闷,急不可耐又毫无办法,于是跟着笑笑,觉得自己很傻。
好在电影的故事性强,即使你听不懂,跟着影像人物表情,也不影响你理解它的大体意思,只能将就着看了。这是个讲述美国种族矛盾的片子,白人,黑人,亚洲人,在几个连锁的故事中互相crash,情节紧凑,结局出乎意料,引人思考。世界浩瀚,却环环相扣,你做的每件事情,你对待事物的每个观点与态度,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是不是应该放开胸怀,消除成见,完善自身?这样伤害会渐小,生活会更美好。
片中对人性的描写尤其立体化,很深刻、本真。愤怒、羞愧、自卑、仇恨、无奈、惊恐、失望、感动、后悔、自尊、怜悯、正义、玩世不恭,等等,多维展现,让人失望的同时又重燃希望。如果说人性本恶,需要后天的教化来修正言行的话,我宁可相信:人性中还潜藏着善良的一面,虽然它很小,但一旦激发,四两搏千斤。
born into brothels:这是讲述在印度红灯区长大的孩子的documentory. 导演是个操流利英文的印度女人。她选择了这个杂乱,肮脏,贫穷的地方,为这边的孩子开了免费的摄影课程,让来上她的课的孩子,每人拿着相机拍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居然在里面找到了一个摄影天才。
影片将照片与影像结合,剪辑自然灵活。每张相片饱和度异常高,我猜测他们都是正片反洗的。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孩子在介绍自己的照片时,表达出超乎他们年龄的思维。
当然影片的导演试图通过很多途径,为这些孩子寻找上学的机会,最后她也实现了,但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能去上学,有些上学了有退学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孩子能上学,结局令人扼腕。
Mr. & Mrs. Smith
From Post |
没有字幕,超级难听懂。不过不影响观看。就我这水平都觉得很搞笑,而场内的美国人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里面有一幕是模仿《情妇》的情节。
Tuesday, October 4, 2005
beinecke rare books & manuscript library
From yale |
From yale |
我拿到了ID卡,去什么地方都更加自由。 这里的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可以随意阅览,如果你有ID就可以借出书来,人人都平等, 服务人员的态度友好亲切,充分展示了美国人的职业道德。而国内的图书馆,不仅限制市民进入学习,连本市跟外市的居民借书还有多寡之分。想起我刚到北京时,在国图办借书证,不仅因为你是本市外市而有所区别,就连你的职称都能成为限制你的条件,巧立名目收取各项费用,还要看服务员的脸色,怎么就给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不是感觉,我看就是在侮辱,在歧视。与国内图书馆相比,这里的图书馆显得多么大度、友好、平等与自由。
我去了仰慕以久的Beinecke Library,它像一个朴素的长方形盒子,静静地放在那里,没有窗子,周边被新古典主义和歌特式建筑包围着。一个下沉广场内,单纯的几何体——圆、方、锥——仿佛沉淀了好多年。这个建筑是由Skidmore, Owings & Merril ,也就是俗称的SOM设计公司的作品,作者是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下沉广场的雕塑是美籍日裔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顺便查阅了一下野口勇,他师从布郎·古西(他的作品我只件过一件——公鸡——遂爱不释手),在48岁那年居然娶了红极一时的著名歌手李香兰,五年后又离婚了。
From yale |
走进其内,器宇不凡,温暖的略带橙色的光线将我们一下子包裹起来。四壁是一块块仅厚1.25英寸的大理石结合的墙面,朝着阳光的一面,因着 大理石自然的纹理 能透出外面的光亮,好似古旧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灯纸。中间是高达五层的透明玻璃藏书间,四周的空间很高,给人肃穆的感觉。因为这间图书馆是保存rare book(珍本善本)的地方,设计师用极薄的大理石将整个空间封闭,既阻止了外来光线、灰尘对书籍的侵蚀,又能透进点点自然光,这种似隔非隔的设计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空间。这间图书馆还有很先进的设备,如果失火,馆内会自然封闭,并将内里空气全部抽出,妥善保护图书。
我们进去时,这里正在办堂吉诃德的图书展,很老很老的书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你可以看到它的各种版本,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个漫画版,可惜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连它是哪个国家出版的都不得而知,不过画里把堂吉诃德跟他的宝马都画成了骨架形式,很有趣。
走出Beinecke,又见到耀眼的阳光,我又重回了尘世。这个如此摩登,拥有现代高科技的建筑竟然藏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太有意思了。
From yale |
From yale |
From yale |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Designed by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in 1963, the Beinecke Library made a break from the firm's line of corporate headquarters. The Beinecke protects its rare books by keeping them in air-conditioned glass cages within a large and windowless rectangular void in white marble.
Although the walls are windowless, the marble panels in the walls (held within a concrete and steel grid) are cut sufficientlly thin that they are translucent. During the day, the building is lit by an eerie but pleasing yellowish light glimmering through the whole walls of marble, supplemented by lights around the book cages. At night the effect is reversed, and the interior lights cause the whole building to glow gently when seen from the outside.(this point that I didn’t mention above)
The mystique of this structure is further emphasised by its being raised off the ground by concrete piers, with a glass shell around the space beneath the building providing the entrance. The purity of the walls is therefore uninterrupted by either doors or windows.
附:提到李香兰,想起张天王那首红透半边天的同名歌曲,作者竟然是《东爱》中那个木纳的丸子,玉置浩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