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8, 2006

movie list(47)The Go Master

吴清源

也是专为捧田壮壮的场去纽约电影节看此片,怎么说呢,不是很满意,尤其是跟后一个韩国片比起来,田壮壮显然弱了。

我对传记不是很了解,首先,传记书读得少,除了一本博格曼的《魔灯》耐心读完以外,充其量再加上一本《李叔同画传》,图多字少的那种,连从前宿舍女生强力推荐过无数次的《伟人周恩来》,我都没有那个心去看上几眼,干脆让她讲好了。至于传记电影,数数也没几步,《拿破伦》,很小的时候看过,印象模糊,就记得拿破伦是个小矮子;一直想看《莫扎特》,也找不到片源;看了采访关锦鹏关于《阮玲玉》的电视节目,也没看着阮玲玉;如果《焦裕禄》算是传记电影的话,那我倒是完完整整地看了这部。由此可见,我对传记电影不具备什么评判力,没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充其量就是胡诌几句罢了。

说说这部吴清源,说老实话,对田壮壮处理的开头还着实欣赏了一番,说不上什么道道,但很喜欢这个开头,吴清源本人说着“山上还有猴子”等等,他夫人的笑容,几乎全是特写镜头,随意但亲切,纪实感强。

张震出来了,知道这是年轻时的吴清源,据说吴年轻时很帅,跟张震也很像。但是影片至此开始就拍得越来越不知所云,虽然我们看到了吴清源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整部电影结束,如果要我说从电影中看到吴清源的什么什么,我觉得只能是两个字——“挣扎”。如果说这是田壮壮要表达的东西,那我倒是很高兴,我好歹得其要领了,可是影片完毕后田壮壮的表述却跟我的体会有很大差别,要么是我太愚钝,要么是他真的拍得就不好。

影片中多处让人很 confused的地方,以至出现影片放映完毕,观众针对片中不明白的情节向导演提问的情况,最令我诧异的是,导演的解答竟与我的理解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想paul大概跟我的感觉差不多。paul说,没有看过这个人的传记,对吴清源不了解。但是我想问的问题是:是不是你在看传记电影前一定要对此人有所了解呢?如果答案是肯定,我想我就更不能评论这部电影了。

当然这部影片的摄影还是可圈可点的,有几处像极了中国的写意水墨画,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真的是风景太优美的缘故。

还要说的几个问题:

1。影片中除了两三句中文外,其他全为日语对白;
2。整部影片给不了解中日文化的外国人一个概念就是——围棋是日本发明的;
3。有洋人问,你拍这部影片,你们中国人民会怎么想,会接受吗?田壮壮的回答是,“吴清源的自传《中的精神》在中国很畅销,连版五次。”。我觉得这个回答极不妥当。
4。田壮壮当天的着装实在是让我等不敢恭维。

田壮壮虽说想表现吴清源的超然物外,含蓄等等特点,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他的野心,反而让我很失望。

备注:关于吴清源

阿城的说法,“阿城:所以,比如说,在壮壮拍的电影《吴清源》里,我在剧本里提供了我的想法,吴清源的家境就是这样。他父亲到日本学法律,回来在平政院做个科员。家里用着七八个人,典型的北京中产阶级一亩二分地的四合院儿,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白猫胖丫头,喜欢写字了,买一大堆帖来,好帖当时不便宜啊。又喜欢小说了,哗,去买小说,买很多,成箱的,也不便宜啊。吴清源兄弟三人,私塾在家背四书五经,背不出来打手心板儿,不去外面上新学堂。我们在吴清源的回忆录里看不清晰“五四”的影响,他们家当时就在北京。我们可以想象,父亲在衙门里上班,回来后会说:哎哟,这两天学生挺乱的。嗨,也就这两天,说过去就过去。接着就说别的了。那个东西在他的生活里,不算是主要的,吴清源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出来的。后来焦虑了,父亲死了,家败了,穷了,焦虑了,段祺瑞给钱,就去陪段祺瑞下棋吧,日本人给钱,就去日本下棋吧,结果杀得日本人大败,二十五年无敌手,棋圣。”。

 
以下摘自http://book.sina.com.cn/zhongdejingshen/2003-10-21/3/20999.shtml

吴清源,姓吴名泉字清源,今年88岁,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年仅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继续学弈。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二战初期,在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的同时,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
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