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07

Movie list(70)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生活最可怕的就是麻木

看着电影海报以为是绝对的喜剧作品,但导演是许鞍华,心里又有了小小疑问。

斯琴高娃的表演毋庸置疑,周润发的反派尝试,让我对小马哥另眼相看。

这又是许鞍华导演的一部女性电影,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不是一部悲剧,可是看玩电影的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姨妈刚开始的上海小市民生活,虽然波折颇多,上当n次,好歹也有过爱的追求,有那么点小知识分子的虚荣,有着勉强还能帮助比自己更窘迫的人的一点点能力;虽然孤独,但养养鸟,逗逗鱼,未尝也不是好事。被骗了,她会气愤;跟自己的侄子也津津有味地打着小算盘;人家妨碍市容了,她也不惜管上一管;被爱情骗子弄了个人才两空,她会痛哭悲愤;她的日子不算好,但至少是自己的生活。直到女儿的那番忿恨的话脱口而出,姨妈彻底崩溃了。

回到当年她头都不愿回的鞍山,过上了有老公有孩子的完整生活,但此时的姨妈呢?已经全然无了生气,蓬头垢面地托底扫地,听着女儿与男友的谩骂;忍受着老公的农民般的生活习惯,有如机器人一般,没了感情,没了希望,没了欢笑,只剩下麻木的空壳,看着都让人心疼。

姨妈的命运好象是命定的一般,这点是看完电影后很难忍受的一点。好像一张彩色的纸,被一点点地乱折起来,最后只剩下一团垃圾,你觉得很可惜,却没有能力让这纸回到最初。

影片结尾,姨妈掏出个大白馒头,就着咸菜,在冰冷的早晨,坐在小商品市场的兜售点,默默地啃着,目光呆滞。

Monday, April 23, 2007

VIRGINIA TECH MEMORIAL VIDEO



当看到这32个跟我们一样的生命消逝,我的泪水涌出,在此表示深深地哀悼,祝他们在天堂平静安宁。

Sunday, April 22, 2007

人生若只如初见

木兰花

纳兰性德(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Monday, April 16, 2007

Movie list(69)--埃及王子(出埃及记)


梦工场上个世纪的得意之作。

几个好概括一下:

故事好。

歌好。

场景设计好。

还算满意。

Sunday, April 15, 2007

意外收获

世间万事难有完美,在很多遗憾的同时,老天爷又以另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送你一份礼物,让你不再因为没有获得而失望。

诚如这次的华盛顿之行,本为观樱而去,奈何樱花只有短暂的绚烂,早一步,迟一步都无缘相间,虽是千里驱车,无功而返也只怨自己没得看的福气。

见到孔雀厅的那一刹那,所有的阴霾与不快顿时一扫而空,突然很感激这世上很多事情,能有缘相见真是修来的福分。七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七年前的一段幻想,如今真真切切地展现在眼前。墨绿的墙壁,金色的陈列架,满屋飞扬的金孔雀,只是那清代的瓷器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但这确是主人专为收藏它们而设的陈列室。灯光虽然昏暗,却遮掩不住那满壁洋溢的华丽与激情。



读这书的日子也是我的青春年华,看那些艺术家嬉笑怒骂,狂放不羁,一乎而是孩童般的天真,一乎而是魔鬼样的恶毒。脑海里是十九世纪奄奄一息绝望情绪下的一丝丝新生的萌动,在那样的环境下,一群有意思的人,带着艺术家普遍的偏执与高傲,开始了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历险。

惠斯勒--这个孔雀厅的再造者,趁主人离家的当口,在房子里“胡作非为”,涂掉了原有的画作,换上了自己的金孔雀,撤掉了他认为难看的地毯,还遍邀名流参观,把列伊兰德先生的家弄得跟公共展厅似的。当愤怒在列伊兰德先生的胸中熊熊燃烧的时候,惠斯勒却带着得意洋洋的满足,伸手向他的保护人索要2000英镑的酬劳。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扫地出门。

读这个故事是七年前,书中写到的也不过是短短的五六行字,但无疑它已经成为这本书在我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个,直到有一天,我进入孔雀厅,多年前的记忆又卷土重来,是怎样的感觉,一时竟难以说清了。

惠斯勒的《夜曲》挂在隔壁的展厅里,我还依稀记得的那场风趣的官司,只是从没见过真正的原画。当亲身伫立在画前,我相信它远远不止200个金币的价值。那些被当时的人们嗤笑地信笔涂鸦,如今细看,笔笔精到。惠斯勒幸运的赢得了这场文化官司,获得的赔偿是四分之一的便士。战败的罗金斯获得朋友的资助,走出困境,但惠斯勒却输掉了整个家身,于是在自己的《树敌雅术》中,把这枚四分之一便士镌画其上,再加上自己那枚花花公子的蝴蝶标记,让自己的后半身活在恶毒的攻击与憎恨里。

不记得那时是如何读这本书了,只记得唏嘘短叹,兴奋欢笑时而有之;只记得那是多么有趣的一群人,多么有意思的一些事。

一个时代往往因为一些循因守礼的人而稳定,因为一些离经叛道的人而精彩。

Wednesday, April 11, 2007

Washington DC 印象


去DC没碰上好天气,早晨下雪,大风呼啸,太阳躲避。而我的装备里没有帽子跟手套,耳朵冻肿,手指冻僵,双脚起泡,这是玩DC的代价,不过真的很值。

美国的首都果然与纽约有着天壤之别,没有逼辄的高楼,少了花哨的商业气氛与太过随意的自由艺术气氛。华盛顿呈现出的是大气、恢弘与开放的态势。这点北京虽有意,但还差了那么一点点。(我总是很遗憾这个,试想如果当年旧北京的城墙保存完好,今日的北京城该是多么宏伟的架势,任你DC有长池相拼,也不及护城河来的源远流长。只可惜,只可惜啊,咱的都毁了。关于这点,《城祭》比我讲得好。


上学的时候就在建筑史课上学过这个倒“T”型的区域,简单的黑白平面图,寥寥的两三张小照片,如今亲临其境,感觉竟是那般得不同。华盛顿国家广场的面积远远超出预料,建筑各种范式的结合,统一而富于变化,加之"T"型区域下部的自然景观塑造,给人的感觉此地非美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莫属。怎么写着写着不像游记,倒像设计说明了,呵呵。

Anyway,那就接着写设计说明吧。方便国内的朋友使用。

以Washington Monument为中心,整个规划呈一个隐形的东西向十字架状,我不知道Tidal Basin是人工湖还是天然湖,不过就此规划来看,应该是个天然湖,规划者不愿意破坏这一景观,而使得十字架有了个破洞。十字架的四个顶点就是四个必去的land mark--United States Capitol, Jefferson Memorial, Lincoln Memorial, White House. 全都是白色的古典建筑。延States Capitol往西至Washington Monument止是两排博物馆区。而从Lincoln Memorial往东Reflecting Pool两边都是纪念区。States Capitol跟Lincoln Memorial前各有一个对应的pool,但形状不同。





这个广场给我了五点极深的印象:

其一,宗教性。如同许多教堂的建筑格局,除了向上伸展的歌特式与高高的十字架,几乎每个教堂的平面图都近似一个十字架,甚至就是一个十字架。这点在这个国家广场上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更有趣的是,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到这里参观States Capitol, Lincoln Memorial等等建筑,如同一部潜在的宗教朝圣画卷。而他们朝圣的就是由林肯以及其后来者提出的“天赋人权”,也就是被人称作的“美国的公民宗教”。

小插曲:在Lincoln Memorial大堂里,一个父亲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女儿站在林肯像前,父亲搂着较小的女儿跟她讲林肯的故事,话语很简单,他说,在林肯之前,奴隶们是没有自由的,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度,让所有人都获得了平等。小女孩听着心不在焉,老想逃出爸爸的手臂,但那一刻,我却非常得感动。

其二,平权性。国会跟白宫是分开的,广场是十字架式,四点对立的,有权利制衡关系,二战纪念碑的四周一定要镌刻所有州跟占领地的名字。跟咱们国家的一党专政不同,我们的故宫,是中轴线,南北向,中心制的。

其三,开放性。以Washington Monument这个高耸云霄的方尖碑为中心,整个区域呈十字放射状展开,没有城墙的阻隔,与西方人开放的天性契合。在我们首都北京,紫禁城的层层高墙,壁垒森严地与一切平民阻隔开来,既暗含天子之尊不可侵犯,也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相关,我们喜欢关起门来解决自家的事情。就天安门广场而言,因为自天安门向下延展的轴线不够长,下角有被毛主席纪念堂封死,两边的大会堂与革命历史博物馆把东西两侧挡住,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四合院,完全丧失了开敞的感觉,当然这也具备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特权的特点。

其四,艺术性。就整个国家广场的建筑来说,古典与现代结合,加之众多的艺术博物馆,琳琅满目,一路走来,竟不知该往何馆而去。正应了灯柱上悬的标语“too many museums, too little time”。

其五,纪念性。这里共修了美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四位总统的纪念建筑,华盛顿、林肯、杰斐逊、罗斯福。有一战、二战、越战、韩战这些美国参与过的战争纪念碑,让人缅怀历史的兴胜与衰败、光荣与梦想、胜利与死亡。没准在过几年,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纪念碑也要耸立于此,只是不知道位置还够不够。









以上是我对华盛顿国家广场的看法与体验。




美国国家大草坪的3个百年规划 zz http://blog.suqian.gov.cn/?214/action_viewspace_itemid_1002.html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规划设计而建设的首都。1790年,为了发展当时美国南方经济,平衡南北方利益矛盾,国会决定将首都迁到南北方中间某地。华盛顿总统在以国务卿杰佛逊为首的3人小组协助下,选中了波托马克河与安那科斯梯亚河交汇处,并由法国人皮埃尔.郎方进行规划设计。1791年,皮埃尔.朗方在市中心规划一块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较窄的国家广场,并把这一广场作为专为民众设计,供市民散步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在国家广场的两侧,主要布置国家办公建筑。为开徜上空视线,华盛顿总统还特别规定:所有建筑均不得超过13层的高度。不久发生的英美战争和国内战争,破坏了华盛顿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延缓了华盛顿的城市建设进程。战争结束后,1900年,来自密歇根的参议员詹姆斯.马克林被任命为首都规划委员会主任。根据首都建设的现实需要,他于1902年完成了马克林计划。马克林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且充分实现了皮埃尔.朗方当年的设想。该计划决心让国会大厦直到方尖碑一带完全变为绿地。于是,已经延伸到国会大厦前的铁轨被拆除了,在国会大厦以北新建了联邦火车站,草坪一直延伸到波多马克河边。计划还明确了在大草坪边建设必须得到华盛顿当局的严格审批。国家大草坪于上一个世纪30年代完工。她东起国会大厦的台阶下,西止林肯纪念堂,东西长3200米,绝大部分地段宽度200米,最开阔处500米,最窄处150米,中部向北延伸到白宫南北两侧,正中间耸立着全城最高的地标——方尖碑即华盛顿纪念碑。沿南北两侧的是独立大道和宪法大道,众多的国家机关,纪念雕像和博物馆沿路一字排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国家大草坪。针对国家大草坪周边景观美化不足和现有设施陈旧等状况,200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出台一项新规划,决定对大草坪进行大规模的翻修,同时对两侧的建筑作出更详细的规划,以适应每年2500万观众、游客的需求。翻修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工程计划于2016年完成。相信翻修后的美国国家大草坪会更具魅力,九泉之下的首任规划师皮埃尔.朗方也一定倍感欣慰。

Washington DC 最后的一抹樱花

为观樱而来,却遗憾而返,那一瞬间的永恒,终究被我们错过了。

按照不同朋友不同时间观樱的结果来看,这次的繁华也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就像当年的武大,近在咫尺的樱花,我却只在第七个年头才得见满树的绚烂,而因为相机的胶片没有挂好,出游的记忆只能存于脑海,不留丝毫实质的东西,为此,遗憾了好久好久。

没有办法拍下想像中的美丽,虽是大风天气,也无缘落英缤纷,只能留下这三张照片,那仅存的美丽与永恒。





Monday, April 2, 2007

午后 jazz之舞

在verycd 上看到新出的一张专辑,Quadro Nuevo,陌生的乐队,先到youtube上试听了一下,这一下不要紧,完全喜欢上了,呵呵。

我是很喜欢jazz的,轻松、自由、有节奏,像午后浪漫的阳光,撒得到处都金灿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