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ICO、Shadow of the Colossus与Chirico的比较阅读

没想到Ico也跟电影似的,在世界上发售不同版本的海报。我手里的是美国版,在网上找到了日版跟欧洲版。美国版的海抱弄得像star war, 直白易懂;而另一个版本的封面,让人一眼看去就不忍放开。最令人惊异的是,这张海报竟跟De Chirico(基里科)的一幅Melancholy and Mystery of a Street 1913画如出一辙,线条利落,色彩鲜明,光线柔和,形式感极强,一时间对插画师大赞不已,因为他学得真是很到位。

不仅是视觉上的借用,甚至整个游戏的精神都借用了Chirico的东西。Chirico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孤独、异样的感觉,本该人潮汹涌的广场、车站,在他的画里都是空旷寂寥,只有一个雕塑静躺或是一两个怪异的人影。很多透视不合常规。这些因素让他画中的场景充满着奇怪、忧伤、隔绝甚至有点恐惧的超现实主义味道。回味ICO跟Shadow of the Colossus(ICO的续,俺正在奋斗的一个)两款游戏,精妙之处是二者都借用了Chirico画中的精神气质——孤独、忧伤而神秘。当然,就这两个游戏而言,我以为Shadow of the Colossus给人的感觉更游戏一些,找怪杀怪;ICO则更接近Chirico画中的气质,更接近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整个游戏都是牛角小人孤军奋战,没有交流,人物置身在一个陌生的巨大空间,似乎永远也不会结束地寻找逃出的方法。

超现实主义很重视梦境的经验,他们的画往往不合逻辑,给人异化、失落的感觉。而ICO中两个孩子的相遇也源于一场梦境,如果最后结局如我前文说述一般就再恰当不过了。好像庄周梦碟一般,不知身在梦境还是梦境便是真实。可惜呀可惜,ICO有了个我不喜欢的尾巴。

Anyway, 对这两款游戏还是比较推崇的,在此把Chirico的画跟ICO的日欧版海报一同贴上以供比较。不知道在国内发的是哪个版本,有知道的朋友请告诉一声。(为什么在美国发行的是个如此平庸的版本?是不是说美国人没文化啊?哈哈)

Friday, December 22, 2006

马来西亚肉骨茶

Paul同学不止一次提到过这道赞不绝口的南洋菜,据说狮城最著名的肉骨茶老字号店的一个普通员工还坚决拒绝香港特首曾荫权要求晚间品尝该店肉骨茶的要求,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肉骨茶”风波。Paul还创造性地发表了这样一个论断,要是有人在Yale外卖午餐的摊点卖正宗的肉骨茶,保管挤跑那里所有的小推车。

在加州的大华超市买到了肉骨茶的料包,回来便也试了一试。中午炖上去的,到了两三点钟的时候,奇香扑鼻而来,忍不住瞅了一眼,隔壁住的老外也忙不叠地跑出来,问我做的是什么,他说闻起来味道好极了。过了一会,他要跑出来问了几句,然后说他实在受不了,这味道把他谗虫全勾出来,他要出去吃东西了。

晚饭当然是享用这道美食,把喷香的排骨取出,蘸了酱油跟红辣椒吃,那味道就甭提多美了。

我不知道酱料包里的料究竟是什么,在网上搜到这个谱,可能各地的做法稍有不同。(当时没拍照,甚是可惜)



用料: 排骨 水 蒜头 蘑菇 油豆腐 青江菜 香菜

做法:

排骨2公斤 水4000cc 蒜头3粒 蘑菇(或冬菇)1罐 油豆腐10个 青江菜2棵 香菜适量

香料:

党蔘25公克 杞子10公克 川芎5公克 黑枣5粒 甘草3公克 陈皮2片 桂皮(长约5cm)1片 八角2粒 罗汉果1/4粒 当归1片 大茴香1/2小匙 花椒1/2小匙 胡椒粒1/2小匙 桂枝1/2小匙 甘蔗(长约10cm)2枝

调味料:

上等酱油1/2杯 盐 适量

作法:

1.将香料中的胡椒粒拍碎,甘蔗拍扁,与其余香料一起做成香料包备用。

2.将排骨切成5cm长段,汆烫备用;蒜头拍扁,青江菜汆烫备用。

3.将香料包、调味料与水放入锅内煮滚,加入排骨段、材料B,转小火熬煮约1小时至肉软。

4.食用时再放入青江菜及香菜即可。

精华好汤

肉骨茶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新加坡或马来西亚式,台湾一般较为熟知的为马来西亚式,两者除香料不一样之外,中药的浓厚度也是主要影响口味不一的地方。

波士顿印象



去波士顿的当天暴雨狂风,高速上奔驰的都是匆忙赶回家过Thanksgiving的人。不到两小时,车子就堵得动弹不得,瓢泼的大雨更是把人心撩拨得焦躁不安。而我则焦急不安,想找个卫生间,因为从早上八点出门,到中午十二点我们都没能停顿一下,现在更是不知何时才能蹭到高速出口。

比原定计划晚了两个多小时到达波士顿,差点没打电话找朋友来接,因为我们似乎转错了方向,完全不知道怎么绕了。大城市非比我们居住的穷乡僻壤,长期待在乡下,都傻了。 其后的几天,波士顿艳阳高照,倒也没辜负了我们。

最早听到波士顿这个城市,来源于中学英语课本里那篇关于泰坦尼克的故事,那位舍己救人的女孩子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那艘船正是从波士顿起航的。后来的历史课本也讲到了很多关于波士顿的内容,最能令波士顿人自豪跟骄傲的当属那艘“五月花”号,正是这些最早的流亡清教徒迈出了一个新国家诞生的第一步,在此后引爆的独立战争又为美国的建国吹响了号角,波士顿身上打着美国独立发展不可磨灭的印记,相比之花花世界的纽约,波士顿好像一个成熟而敦厚的长者,他自身透出的阅历丝丝缕缕渗出的魅力含蓄而有力道,好比中国的北京与上海,上海再摩登,始终不能拥有北京的那股绵厚劲。

wikipedia上说,波士顿还有个别称叫做Beantown,豆豆城,盖因殖民地時期,波士顿这个地方,有一種著名的佳肴:糖漿(molasses)烤豆子。就是將豆子裹在糖漿裡,烤上几個小時。满城飘香的烤豆子,使得這個城市获得了豆豆城的昵称。听起来很可爱亲切的样子。

这次是应杨昆、惠凌夫妇相邀,他们的家就在波士顿著名的Cambridge区,紧邻Harvard跟MIT。Harvard Square里Harvard先生的神秘左脚已经被游人们摸得锃锃发亮,我想我应该默念她那句著名的校訓,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然后仔细摸摸那脚,没准能借来学业好运呢,可惜很多人摸着就不肯走,让我没了机会,咱也不好意思上去跟人抢啊。还是回了Yale,找找校园里有没有什么神秘左手之类的雕像,一次摸个够。


MIT的垃圾大楼是早早就安排在行程计划中的。盖里的这个建筑,读书时就满心向往了,如今实物矗立眼前,还真有做梦的感觉。这个垃圾楼建得有声有色,关键一点是,从任何角度,任何方向去看,她都给你不一样的景观,你无法猜到下一个位置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形式。一个死的建筑就这样突然活了起来,而且给你出人意料的惊喜。尤其是走到某入口前,变幻的光影效果仿佛让你有置身舞台的荣耀感,小孩子兴奋地在这里欢呼,每个人的心都雀跃起来。




波士顿有一些I.M.Pei建筑事务所的作品,主设计师可能不是I.M.Pei本人,但走近John Hancock Tower,贝氏烙印显而易见,几张照片过后,突然对他的设计意图心领神会了。这座当年备受争议的“高塔”遭受过贝氏设计的Louvre Pyramid一样的命运,起初的漫骂与其后的称赞,可惜的是,以前对公众开放的60层自世贸倒塌后,出于安全原因而关闭。我们还看了贝氏几个其他作品,我倒是没想到老贝同学原来这么多产啊!

驱车围着查尔斯河转转,很舒畅的感觉,想象着深秋时节,满树红叶的新英格兰地区特有的景观,一定会把查尔斯河装点得犹如印象派的画布一样绚丽斑斓。

我们幸运地赶上了波士顿Duck Tour的末班车,在一个晴朗略带微寒的早上坐上了鸭子车,呱呱地驶向前方。一个披着黑风衣,穿着大短裤的司机,装扮成Superman的样子,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环城之旅。Duck车果然名不虚传,在水里比所有汽车都跑得快,最陆上比所有船只都行得快。Superman先生风趣幽默的解说让我们的旅行无比快乐起来。我看见政府大楼金色的穹顶,看见著名的shopping街,看见金融中心,看见古老的或是现代的建筑,看见很有年头的小餐馆长.........,看见人来人往,冬季里的波士顿。

一个城市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因为有了人而有了灵魂。

(在此感谢杨昆、惠凌夫妇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美好的感恩节)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这个游戏结局很耐人寻味

花了两周时间打完了PS2的经典游戏——ICO,如果我在看到“Fin”的时候就恰当的关机,这个游戏将会给我留下淡淡的忧伤以及难以磨灭的记忆。但是,我没有关机,而后看到了另一段动画,虽然这段动画给了我打通关后的满足,但却让我万分遗憾起来。

ICO 的主人公是一个长着牛角的小孩,他被人视为不详之人而送到一个神秘的古堡里作为祭祀的人选,小孩逃脱了绳索,却发现一个关在笼子里的白衣少女,他救下少女,因为语言不通,竟然无法交流。两个人准备逃出城堡,牛角小孩可以攀爬跳跃,而白衣少女则只能走正常人的路,不过她却可以打开每一个关着的门,游戏就在小孩不停找寻办法,破除机关,以便让白衣少女能够走到每一扇门前,途中会有很多smoke men试图抢走少女,小孩就必须挥舞木棍将他们打死。漫长的游戏里,小孩几乎一步都不能离开女孩,不然她随时都有被夺走的危险,两个人就这样建立了稳定的依赖关系,当然,对于玩游戏的人来说,实际上建立的是游戏者跟白衣女孩的依赖关系。

我就是建立了这样的关系,在打死boss以后,却听见她说,你永远也解救不了白衣少女,她必须留在城堡里。果然,镜头一转,被困在台上的少女被来自祭祀的头像发出的强光照射,已经由白转黑了,这意味着她已经变得跟她的妈妈一样了。紧接着城堡开始倒塌,刚刚打死boss的牛角小孩此刻正昏在大殿中,因为战斗过于激烈,他的两个牛角已经打断。变成黑人的女孩,走到他跟前,抱起他送到船上,小船顺着海水漂向远方,直到消失在远方。忧伤的主题音乐响起,后面是逐渐崩塌的古堡,我知道我再也救不出她了。屏幕上开始播字幕,图像是两个孩子彼此曾有过的经历回放,很是煽情,此时,我就像看了一部悲剧一样,心里怪难受的,然后突然有了种奇妙的感觉,不是每个游戏都可以皆大欢喜,打通关也不意味着你就是赢家。

可惜的是,在一切都结束了以后,居然又补了个动画,小男孩的船漂到了岸边,醒了后的他四处奔跑(由游戏者操控),终于在海边一角发现了昏在岸边的白衣少女。嘻嘻,这到变成喜剧了。不过怎么说呢,还是喜欢那个悲剧的结局,让人回味很久。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纪念爱德华·蒙克


今天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诞辰。去年大概这个时候看了一部关于Munch的长达三个小时的传记电影,由于听力不是太好,看得一知半解,只能对Munch的生平做初步了解。

读书时看过不少Munch的画,尤其是那幅scream,红得有些发焦的色调,扭曲的线条,僵尸般的头颅,惊恐的表情,透着焦灼不安、动荡恐惧的味道,谁知道画家当时想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事情令他产生这样的情绪,他的恐惧是什么?在看了Munch的生平后大致可知一二。一个从小到大都被死亡包围,生长在有着精神病家史的环境中的人,怎么能不倍感压抑、恐惧与彻底悲观呢?


“为什么我与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生来受到诅咒?为什么一定要来到这个世界?”——爱德华·蒙克

Munch的一生是孤独的,自身的病痛加之精神上的压抑与折磨,让Munch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蒙,Munch后来
说: “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也许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与心灵的崇高力量才使得Munch选择拿起画笔,用做画的方式表达自我,更确切的说,只有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孤独痛苦恐惧的Munch才能获得精神上的释放,或者说是一种治疗。悲也好,喜也罢,这样的命定的安排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画家,让我们体验Munch心灵深处悲痛绝望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画作的震撼力量!


相关链接:
http://www.qqread.com/shufa/p272610.html